西遼河,一條并不為太多人熟知的河流,它“死而復生”的故事值得慢慢講述。
數千年前,它大河浩蕩,奔涌在我國東北地區西部,沖積出西遼河平原,孕育出璀璨的人類文明;也曾“萬籟俱寂”,1998年后斷流長達27年,流域生態形勢嚴峻。經過多年保護治理,今年4月10日,它“起死回生”,長達403公里的干流實現全線過流。
4月8日拍攝的西遼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我長期在內蒙古通遼市采訪,經常聽人提起西遼河。作為我國七大江河之一的遼河干流,西遼河約800里長。人們說,曾經的西遼河水面寬廣,水產豐美,能載舟行船,能下網捕魚。
1998年,西遼河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此后,水退沙來。彼時,我前往西遼河,滿眼是干涸的河道與大片的玉米地。西遼河長期沒水,成了大家那些年的共識。
在通遼市,灌溉用水成了難題。3200多萬畝耕地化身“吞水巨獸”,灌溉用水只能依靠地下水資源。20多年過去,這里也形成了多個地下水超采區,“以水換糧”難以為繼,生態危機亟待疏解。
西遼河流域,也是科爾沁沙地主要分布地域。“一部通遼志,半部治沙史。”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早已向生態退化發起抗爭。我每年春季赴通遼市各旗縣市區采訪,看到人們忙著治沙,忙著治河,忙著春耕。
幾十年的努力下,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顯著好轉。科爾沁沙地不斷增綠,西遼河重現碧波。沙地里面濕地多,候鳥紛紛來做客。當前,科爾沁沙地治理正全速推進,曾經不穩定的沙化土地逐步向穩固的生態綜合系統轉變。
隨著河流日漸恢復,地下水超采難題得到緩解。2024年,通遼市糧食播種面積達1900多萬畝,與此同時,農業灌溉用水同比節約8.26億立方米。作為糧食主產區,通遼市既要“端牢飯碗”,又要生態安全。
2024年5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臺項目區,沙地上綠意盎然(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西遼河的生態之變還在繼續。自2020年起,水利部通過開展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實施春夏季生態補水,西遼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長,調度成效顯著。近幾年來,“西遼河來水了”的消息年年傳遍通遼市的大街小巷。
2020年,西遼河水頭行進至蘇家堡樞紐下游32公里處;2021年,水頭行進至蘇家堡樞紐下游86公里處;2022年,水頭最終推進至總辦窩堡樞紐下游18公里處;2023年干流過水長度達135.15公里;2024年,在斷流26年后,干流水頭首次到達通遼城區;2025年,西遼河干流實現全線過流。
這是在通遼市奈曼旗西孟家段村拍攝的西遼河干流(無人機照片,2022年8月17日攝)。新華社發王金攝
從位于開魯縣的總辦窩堡水利樞紐,到科爾沁左翼中旗教來河與西遼河交匯處,西遼河水自西向東奔流而下。沿途工程機械全程護航,及時疏浚,打通堵點,保障全線過流。我和同事們連續幾天跟隨水頭一路行進,用無人機從空中俯瞰,淡黃色的河水沿河道蜿蜒前行。在科爾沁左翼中旗四合村,有人乘船過河,有人撒網打魚,那條“傳說中的西遼河”如今得到了真實呈現。
水來了,候鳥也來了。天鵝、鴻雁、白骨頂、白鷺,以前難得一見的鳥兒們在這個春天集中來到西遼河兩岸大大小小的河湖濕地。它們或悠然戲水,或在淺灘覓食,為復蘇的西遼河再增加幾分靈動。
西遼河是被人救活的,在將來,它也一定能造福兩岸百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將持續上演。(記者連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