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徐寧
中央社會工作會議11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央首次召開社會工作會議。中央為何高規格部署社會工作?此次會議提到哪些重點內容?
社會工作為何重要
黨中央高度關注社會工作,是歷史邏輯和時代背景的體現。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單位在一定程度上兼有社會管理職能。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治理環境發生深刻變革。做好社會工作,對于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夯實國家治理基層基礎,進一步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更好地服務群眾、造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工作非常強調專業性和系統性。謀劃和推進社會工作,首要的一條就是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要系統謀劃社會工作,必須依靠黨組織樹立權威、調動資源、發動群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大力推進社會工作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推動社會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這一重大課題。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二十大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戰略部署中都明確了社會工作有關任務。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決定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省、市、縣級黨委組建社會工作部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等重要改革舉措,明確了新時代社會工作的重點任務。黨對社會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
這些年,我國社會工作政策制度不斷完善。黨中央批準印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等方面的意見,各地各部門也制定出臺相關規范性文件,為做好新時代社會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社會工作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黨中央出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著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大幅精簡會議文件,規范和減少督查檢查、評選評比等,切實為基層減負賦能,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能力不斷提高。
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
此次中央社會工作會議上,有一項內容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那就是“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
會議強調,突出抓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促進新興領域健康發展。
這幾年,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涌現。而隨著平臺經濟日趨蓬勃發展,以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為代表的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這些群體流動性高,靈活性強,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群體,既是城市基層治理的重要對象,也是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
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覆蓋廣、體量大,但黨建工作起步晚,曾經不同程度出現黨建工作懸浮離散等現象,導致基層黨組織空殼化、黨建活動形式化。
抓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意味著將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組織和群體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有利于增強黨的號召力、凝聚力,加強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保護相關組織和群體的合法權益,促進其健康發展。
2023年成立的中央社會工作部,其中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
時下,在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方面,不少地方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兩新”工委統籌指導、行業管理部門具體指導、行業黨組織直接負責的工作體系,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有了有效途徑。
中央社會工作部部長吳漢圣表示,將推動完善新就業群體利益協調機制,督促相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做好思想引導和凝聚服務工作,保障各方合法權益。
建強社會工作者隊伍
做好社會工作,歸根結底是做好人的工作。社會工作面對群眾廣泛、聯系群眾密切、服務群眾直接。中央社會工作會議對此專門要求,扎實做好凝聚服務群眾工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做好人民建議征集,發展志愿服務事業。
社會工作者為老人理發 李志軍 攝
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是“楓橋經驗”的一大鮮明特色。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匯聚社會各方面力量,激發社會各方面參與基層治理的活力,充分發揮包括新就業群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隊伍的能動性,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
做好社會工作,離不開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從社會救助到兒童保護,從社區矯正到養老助殘,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央社會工作會議強調,建強社會工作者隊伍。
為強化社會工作者培育力度,不少地方已經行動起來。2024年以來,山東省濰坊市、天津市河北區、廣東省深圳市等相繼成立了社會工作學院,探索社會工作教育培訓的新模式。在政策激勵下,越來越多人積極投身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光榮事業。2024年,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報名人數達188.9萬,再創歷史新高。
吳漢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專業教育培訓力度,完善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建好用好隊伍。在社區工作者方面,推進職業體系建設,健全教育培訓、管理監督、激勵保障等制度機制。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方面,健全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加強重點領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使用。同時,支持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培養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社會認可、影響廣泛的社會工作品牌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