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1月12日電(記者鄒競一)秦聲高亢,秦韻悠長。11月11日,以“秦聲頌風華·腔音傳千年”為主題的第十屆秦腔藝術節在西安閉幕。在為期11天的展演期間,來自西北5省區30家專業劇團的名家與新秀,以精湛的演技、地道的唱腔,為觀眾獻上了17臺大戲和120出折子戲,集中展示了近年來秦腔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
秦腔,發源于陜甘一帶,成熟于明清時期,是中國四大聲腔之一的梆子腔的鼻祖。遼闊蒼涼的土地孕育了西北人質樸豪爽的性格,也賦予了秦腔寬音大嗓、疏闊豪邁、熱耳酸心的特點。
時光流轉,古老的秦腔何以持續“有戲”?跟隨記者走進秦腔藝術節,感受秦腔穿越歷史釋放出的時代之音。
出戲:古老藝術煥新生
“定秦劍、劍哪、劍哪,卻怎么七尺劍,未掃群雄酬夙愿……”在秦腔“二度梅”獲得者李東橋帶來的秦腔交響音樂演唱會上,《千古一帝》剛柔并濟的聲腔與氣勢宏大的管弦樂團交相輝映,傾倒了全場觀眾。
在第十屆秦腔藝術節,17臺大戲接連登場,其中不僅有秦腔經典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還有越劇名團、豫劇名家助力參演,更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元素。
11月1日,演員在第十屆秦腔藝術節開幕式上表演秦腔傳統戲《滿江紅》。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戲曲名家李樹建獻唱的豫劇《清風亭上》融入了“噴空”這一獨特的表演形式,展現了河南方言的獨特魅力;秦腔現代戲《生命的綠洲》,舞臺充滿了科技感,音樂創作則創新性地將信天游與秦腔有機融合;新編秦腔歷史劇《無字碑》由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傾力打造,音樂唱腔悲壯高昂,舞臺效果大氣磅礴。甘肅秦腔藝術劇院創排的歷史劇《蔡文姬》,既有秦腔的寬音大嗓、直起直落,又兼備秦腔“肖派”的凄切委婉、纏綿悱惻,引發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出新戲,更要出精品。旗下擁有西安易俗社等秦腔劇社的西安演藝集團堅持守正創新,在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新時代變遷和人民奮斗的優秀作品,涌現出眾多斬獲大獎的精品力作,讓秦腔的豪邁之音持續唱響。
出人:秦腔代有才人出
深秋時節,西北工業大學的一間教室內,選修秦腔課的學子與劇社演員同臺而唱,歌聲飄揚。
在秦腔藝術節期間,多位著名秦腔藝術家走進高校,向青年學子們傳播戲劇文化和創作經驗。“戲曲進校園,帶來的不僅是演出,還是戲曲藝術的傳播普及,更是播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駐青年一代心中的種子。”西安易俗社社長、梅花獎獲得者惠敏莉說。
11月1日,演員在第十屆秦腔藝術節開幕式上表演戲曲舞蹈《滿園春》。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在秦腔進校園之外,本屆秦腔藝術節還舉辦了戲曲傳幫帶、秦腔新人秀、梨園大講堂等系列活動,并特意為青年秦腔演員開辟了表演專區。參加折子戲展演的青年演員年齡最大的40歲、最小的18歲,而上演秦腔大戲《寶蓮燈》的西安演藝集團青年團的演員們平均年齡只有20歲,是秦腔界最年輕的專業劇團之一。
“青年學生要勇擔重任,當好戲曲藝術的傳承人。我自己也要在成為秦腔合格傳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陜西藝術職業學院戲曲表演專業學生鄧嘉說。
出圈:鏗鏘何止劇場內
如今,在傳統舞臺之外,秦腔以豐富的面貌出現在景區和網絡平臺上。新時代秦腔藝術工作者在求新求變中讓秦腔“古調”有“新彈”。
“瑞雪初霽云舒卷,煦日和風艷陽天……”11月2日下午,“秦腔戲迷樂”活動在易俗社文化街區戲樓開演,來自四面八方的戲迷與游客或站或坐,不斷以掌聲、叫好聲與臺上的演員互動。
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區是由曲江新區打造的以秦腔藝術為核心的文化街區,街區內建有露天戲樓和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如今,通過文旅賦能,這片古色古香的方寸天地已然成為西安秦腔文化的新地標。
除了“秦腔+文旅”,本屆秦腔藝術節還以“秦腔+體育”推動秦腔藝術持續“破圈”。11月3日,在2024西安馬拉松賽場上,秦腔戲曲人物在鐘樓“閃現”,讓參賽選手在奔跑中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屆秦腔藝術節期間,“直播間看大戲”也讓全國戲迷過足了戲癮。西安三意社、德風社的戲曲演員把傳統秦腔劇目搬進了直播間,每晚吸引了超過5萬戲迷在直播間看大戲、賞經典,掀起戲曲文化新潮流。
11月1日,演員在第十屆秦腔藝術節開幕式上表演秦腔《鎖麟囊》。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近年來,隨著傳播手段的不斷創新,以秦腔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戲曲文化在網絡平臺持續走紅。
2024年春晚西安分會場的節目《山河詩長安》,一經播出就沖上熱搜第一,高亢激昂的秦腔在大唐不夜城劃破夜空,吼出了自信豪邁的秦人情與中華魂。今年4月,秦腔版《上春山》MV將古老秦腔與西安風貌融合為一,成為互聯網上的又一個“爆款”。
如今,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景區車站,豐富的秦腔文化創意產品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作為“秦腔+動漫”的代表作品《漫賞秦腔》,擷取了《三滴血》《鍘美案》《周仁回府》《龍鳳呈祥》《奪錦樓》《五典坡》《白蛇傳》等一眾名劇的精彩片段,在播出后受到熱烈好評,更將這一股秦腔“國潮”風帶到了海外。
烈烈秦音,傳唱千年。秦腔藝術節自2000年在西安舉辦以來,至今已歷經了十屆,已成為弘揚發展秦腔藝術的重要載體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盛會。通過大力傳承發展秦腔藝術,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三秦大地厚重而肥沃的藝術土壤,正孕育著更加絢爛的戲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