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贛邊界,有一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璀璨文化的千年古城——江西省萬載縣。這里,是聞名遐邇的“花炮之鄉”,更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首府,至今仍完好保留著53處紅色遺址,其下轄的仙源鄉更有著“小莫斯科”的美譽。近年來,萬載縣以創新之姿,奏響紅色文化與非遺傳承的樂章,推動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走進萬載縣仙源鄉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群,一場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的革命文物保護實踐正火熱開展。工匠們手持木槌、糯米灰漿等傳統材料,精心修復著斑駁的墻體,力求還原歷史的每一處細節。與此同時,無人機在空中翱翔,進行著毫米級的三維掃描,為紅色遺址的數字化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萬載縣積極推進數字博物館事業發展,將花炮制作、夏布織造等非遺展陳巧妙融入其中,推出一系列文化精品,并大力推進數字化建設,打造出多個紅色研學基地和知名品牌。通過建立紅色遺址數據庫,萬載構建起“實體修復+數字孿生”的全方位保護體系,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自2022年獲批江西省首批紅色基因傳承創新示范區以來,萬載縣憑借“歷史場景活化+ 非遺技藝再生”的創新模式,實現了文旅產業的突破性增長。數據顯示,2024年,萬載古城人流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成為游客探尋紅色記憶、感受非遺魅力的熱門打卡地。
來到萬載古城非遺展示區,一場精彩絕倫的花燈戲表演正在上演。萬載花燈戲原名“花鼓燈”,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江西省萬載縣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花燈戲的杰出代表。2008年5月,萬載花燈戲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萬載花燈到萬載花燈戲,經歷了坐唱“小曲”“三角班”“半班”等發展階段,如今,多姿多彩的萬載花燈戲始終保持著載歌載舞的燈彩藝術形式,還積極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進行創新改編,這些創新舉措使得萬載花燈戲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
作為“花炮之鄉”,萬載的花炮產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萬載花炮制作技藝精湛,從原材料的選取到成品的制作,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匠人的智慧與心血。多年來,萬載花炮人堅守傳統工藝,同時積極擁抱創新,不斷推動花炮產業升級。
在科技賦能下,萬載花炮產業實現了從傳統手工制作向機械化、智能化生產的轉變。現代化的生產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安全風險,同時也保證了花炮的品質。如今,萬載花炮產品種類豐富多樣,涵蓋了煙花、爆竹等多個品類,不僅在國內市場廣受歡迎,還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使者。
紅色,是萬載的底色,是歷史的記憶;非遺,是萬載的瑰寶,是文化的傳承。在“花炮之鄉”萬載,紅色與非遺的激情碰撞,燃動出了別樣的精彩,讓這座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譚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