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社鎮,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是國內強鎮。早在1992年就被譽為“華夏第一縣效益第一鎮”,在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中名列第55位。近日,借開展“思想解放大討論”之機,當地干部群眾深深感到,在改革開放40年之后,如要繼續前進,有一點至關重要,就是必須清醒看到自己“并不強”!
承認不強,才會搶抓機遇
無錫,曾經叫“小上海”;而洛社,曾經叫“小無錫”。1978年,洛社農民人均收入134元,同一年,相距幾百公里的安徽小崗村只有22元。
當年小崗村農民偷偷搞“大包干”,是“窮則思變”的表現,可是當年洛社前進的動力卻是“富而思進”。
拿洛社鎮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51元去對比1978年那個134元,增長了20多倍。無論如何,當年的洛社農民都不可能夢見這40年來,自己還能干出如此精彩的事,達到如此夢幻般的水平——
40年前,傳統農業是洛社鎮的主打產業,工業只有一些小型的農機維修、農機配件生產廠。今天,全鎮已形成汽車零部件、精密機械加工、電子電器三大產業集群;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近60家,超2000萬元210家;2017年實現GDP198.5億元。
曾擔任鎮文化站長37年、68歲的強銀娣說:“我28歲時,洛社農民只有零星的文化生活;38歲時,大家渴望‘看’——看電視、看演出;48歲時,大家開始想‘演’——自己上場演戲,鋼琴搬回了家;58歲時,開始走出洛社去演——展示自己;現在我68歲了,天天想的是創出洛社的文化品牌!”
40年來,洛社獲得全國百強鎮、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等國家級、省級榮譽近80次,在全國率先建成第一個鄉鎮公園、醫院、立交橋、游泳池、圖書館;是國內第一個安裝5000門程控電話、第一個儲蓄突破億元、第一個舉辦“鄉鎮藝術節”的鄉鎮。
曾經長期擔任洛社鎮黨政辦主任的陳為民十分感慨地對半月談記者說:“以現在的眼光看,40年前的強鎮有什么強啊。想到自己并不強,才會不斷去搶抓機遇。今天,也是一個道理,用未來的眼光看,今天的洛社又能有多強呢?”
承認不強,才會預料困難
都說“長袖善舞”,一般人以為像洛社這樣的強鎮,發展并不難,而實際上,他們40年來遇到的艱難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預料。好幾位回憶起創業歷程,當著記者的面就哭起來了。
強銀娣講起今天洛社鎮文化事業的水平,拋出一組數據:每年群眾文化經費確保三個“一百萬”:專項活動、文化項目和人員經費各100萬。此外,每年還有數百萬元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物保護建設經費。而當有人提起她當文化站長37年的“3個從來沒有”時,開朗的強銀娣眼里突然冒出淚花。37年來,她從來沒有休息日、節假日,從來沒有在家中吃過一次年夜飯,從來沒有出去旅游過一次。
華光汽車部件集團董事長薄鑄棟在接受采訪時也流淚了。他說自己很有毅力,“我不會打麻將,連看都不看,只想工作”。他講自己1989年籌集6萬元起步,現在企業已是年銷售額20多億元的著名汽車部件集團,講得很平靜;他講自己無數次熬夜攻克技術難關,一次跑上海送樣品回來突發膽囊劇痛,在火車站躺了半天,也很平靜;可當他講到一次買了40箱水蜜桃答謝客戶,兒子想吃一個,他卻硬是沒給,瞬間淚奔了。
“蘇南發展壯大的鄉鎮企業,哪一家不是經歷了千辛萬苦、千難萬險、千山萬水、千言萬語。”洛社商會會長錢榮對半月談記者說。
即使像洛社這樣起點很高的地方,也不能保證一直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在近5年全國“千強鎮”評選中,洛社的排名逐年上升,從2014年的第80位,到2018年的第55位,本來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而他們曾經排名第10。
“沒有永遠的強鎮。承認自己不強,才能為可能出現的困難做好準備。”現任鎮黨委書記俞剛說。
承認不強,才會理智面對
顧智杰現任無錫市惠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他生長在洛社,曾在洛社工作11年,并有兩年擔任鎮黨委書記,如今家還在洛社。他在接受采訪時也哭了,不過不是在講到困難的時候,而是說到當前有些基層干部盲目樂觀、自以為是、報喜不報憂的時候。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洛社鄉鎮工業迅速發展。從1994年起,洛社鄉鎮企業開始逐步從集體企業向民營企業轉制,一方面,激發出巨大的發展活力,同時,一些基層干部也面臨了市場經濟的嚴峻考驗,政商關系不清,享樂奢靡之風日盛。
顧智杰時任鎮黨委書記,他發現,雖然當時鎮里經濟形勢不錯,但每天接待費卻高達萬元,一年花費400多萬。他重新制訂接待標準,一下壓縮了300余萬元;為減少財政壓力,他又重新核定崗位職責,清退了99個“閑人”;他拿自己開刀,取消干部專車;他規定所有工程項目必須公開招標,規定自己和鎮長都不具體分管工程項目……全鎮干部風氣為之一振,但他卻得罪了不少人。
“我辦公室的門上被人潑了5次大糞。”他笑著說,“我對這些根本無所謂。要改變人們的舊習慣,拿掉人家的利益,當然會有阻力。”顧智杰說,40年風雨走過來,每一步都不容易,他現在最擔心的,是有些人忘掉了40年來經歷的艱難,對未來盲目樂觀。
“我感覺有些人太愛自吹了。比如講制造業,我們無錫可以算在國內實力較強,可是我們許多地方比起德國、日本,差距不是一點點,很多人卻喜歡講已經超過人家了。”顧智杰說,“我們的確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但還要居安思危,才能發展得更好、更強。少唱一點贊歌,特別是在今天取得了一點成績的時候。現在,下面對上面,反映問題都不大敢,一定要扭轉這種風氣。”
“怎么才能做到實事求是?不想升官,不想發財,就能做到實事求是。我們現在缺的就是這種東西!”說著,顧智杰的眼里涌出了淚水。(半月談記者 李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