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欣芷如?毛海峰
從東北廣闊的黑土地到西南錯落的梯田,農忙時節嗡鳴著噴灑農藥的無人機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無人機在農業領域嶄露頭角,成為農民減輕勞動強度、提升作業效率的“法寶”。不過,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監管保障不足、配套人才缺乏等問題,亟需建立成熟、規范的生態體系。
農業“多面手”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無人機在農田施藥方面應用最廣。與傳統的人力背負噴霧作業相比,無人機施藥不受地形限制,作業效率高、勞動強度小、節水省藥,而且由于人機分離、人藥分離,也更加安全。一些專業化農業植保公司應勢而生,他們根據農戶需求派“飛手”操控無人機進行施藥作業。
陜西省渭南綠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石宇峰告訴記者,他們擁有47臺無人機,服務范圍覆蓋整個陜西,2020年進行植保服務的面積達到68萬畝。
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堯禾鎮的農民皇甫軍家里有20多畝蘋果林,他從2017年開始委托農業植保公司使用無人機施藥?!耙划€地(施藥)收費就10來塊錢,很快就能打完20多畝蘋果林,比以前人工打藥花得少、打得快、效果好。”皇甫軍說。
除了進行農田施藥,植保無人機還可以進行農情監測,預估產量。天翼無人機公司負責人介紹,搭載多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可以精確采集數據,繪制“處方圖”,及時反映出作物的長勢、病蟲害情況,不僅能有針對性地噴灑農藥,預防病蟲害,還能通過采集的數據預估作物產量。此外,無人機在播種、施肥等農業生產環節也開始有了一些應用,例如在種植水稻時可以用無人機進行水稻直播,治理沙化時用無人機進行草種直播,水肥、顆粒肥等肥料也可以通過無人機來進行施肥作業。
推廣遇阻,短板待補
產品性能不足,效率待提升。中國農業大學藥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認為,當前使用的無人機載重較小、續航能力較弱,需要頻繁加水、加藥、換電池,作業效率受到限制。同時,無人機在進行施藥作業時由于藥劑輕、顆粒小,容易受天氣影響發生農藥飄移,影響作業農田附近的敏感作物,甚至造成環境污染,這就需要提高無人機作業的精準度。
缺乏統一標準、質量良莠不齊。陜西農機鑒定與推廣總站副站長蘇光遠說,市場上無人機種類繁多,國內研制生產無人機的企業有上千家,每家企業采用的型號標準都不一樣,導致不同廠家生產的機身、部件互不適配,造成資源浪費。并且,由于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和成熟的檢測鑒定體系,無人機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不僅影響作業效果,還增加了安全隱患。
監管與保障不足,開發利用受限。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管理局通航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業無人機的活動范圍主要是低空空域,而低空空域尚未形成有效的安全監管網絡和針對無人機的空域保障服務系統。已經取得無人機經營許可的企業,在飛行計劃和空域申請等方面依然面臨著較為繁瑣的手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王錫柱認為,低空空域利用中的權利保障不足、責任承擔規則不清晰,使無人機運營者處于不確定的法律風險之中。其飛行作業帶來的噪音問題、農藥飄移問題等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也會降低公眾對無人機技術的接受程度。
配套人才缺乏,技術推廣遇阻。陜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推廣研究員、副站長馮小軍介紹,擁有無人機的專業化防治組織、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缺乏既懂無人機又了解病蟲害發生規律、防治技術及農藥使用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只掌握無人機技術的“飛手”還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
建立成熟規范的生態體系
針對農業無人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應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政府應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在優化無人機設計、研發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提高無人機的作業效率,拓展無人機在農業中的應用領域。同時,幫助科研機構將研究成果盡快向市場轉化。
推動標準體系建設,完善農業無人機設計、生產、制造的技術標準。制定無人機飛行作業管理規范,建立無人機運營主體、操作人員的資質認證體系,以及無人機作業效果評價、環境風險評估等相關規定。
強化法律保障,監管服務兩手抓。健全相應法律法規,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建設針對無人機活動的監管網絡,明確無人機運營主體的權利保障路徑和責任承擔規則。簡化在飛行計劃和空域使用方面的申請程序,推動空域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逐步推進低空空域資源的開發利用。
重視人才培養,加強宣傳引導。應完善無人機操作人員的培訓、中介、保險等社會服務體系,培養更多既懂無人機技術、又具備農業生產知識的復合型農業專業人才。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加強宣傳引導,提升無人機技術在社會中的認可度和接受度。
一旦無人機產業形成成熟、規范的生態體系,未來它在農業領域將大有可為。何雄奎說,展望未來,無人機所蘊含的傳感技術、無人駕駛技術可以應用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建成“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的“無人農場”,甚至能和農產品的銷售、運輸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全鏈條產業的綠色高效無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