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座“雙塔一機”光熱電站啟動發電;“十四五”以來新能源新增裝機規模相當于1.8個“三峽水電站”;特高壓通道建設加力提速,電力外送規模持續刷新紀錄……
地處西北內陸的甘肅省是我國傳統老工業基地,因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等限制,一度發展包袱重、轉型難。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甘肅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
御風而起,向光而行。“十四五”以來,甘肅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化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把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之一,新能源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風光”齊發力 大基地建設跑出加速度
暖春四月,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瓜州縣,勁風不止。獨特的“狹管效應”,讓其被稱為“世界風庫”。
瓜州境內的廣袤戈壁灘上,兩座約200米高的吸熱塔拔地而起,比肩而立;高塔四周,近2.7萬面定日鏡以同心圓的方式緊密環繞,組成占地4400多畝的巨大反射鏡場,相當于411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這是2025年3月7日在甘肅敦煌光電產業園區拍攝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這是全球首座“雙塔一機”光熱電站,也是國家首批“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項目——三峽恒基能脈瓜州70萬千瓦“光熱儲能+”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電站發電機組不久前順利發電,為項目全面投運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是2025年4月8日在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拍攝的三峽恒基能脈瓜州“雙塔一機”光熱電站局部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該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與常見的單塔單機光熱電站不同,瓜州“雙塔一機”光熱電站采用雙塔雙鏡場設計,在同等鏡場面積下可提升約24%的聚光效率,進而提高發電能力。
“雙塔一機”光熱電站建設是甘肅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5年4月8日,在位于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的三峽恒基能脈瓜州“雙塔一機”光熱電站,工作人員在中控室內進行監測調度工作。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甘肅地形狹長,境內風、光資源富集。甘肅省能源局數據顯示,全省風能可開發量5.6億千瓦,太陽能可開發量95億千瓦,分別居全國第四、五位;未利用土地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6.3%,具備較好的新能源發展基礎條件。
1997年,甘肅從丹麥引進4臺單機功率為3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被稱為“四小天鵝”,是甘肅風電發展的起點;進入新世紀,甘肅進一步提出“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甘肅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步伐持續加快。
這是2025年3月9日在甘肅省玉門市拍攝的4臺單機功率為3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它們被稱為“四小天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統計,截至2024年底,甘肅新能源裝機達6437萬千瓦,其中“十四五”以來新增裝機4067萬千瓦,相當于新建了1.8個“三峽水電站”,推動全省電源總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目前,甘肅已建成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蘭州、嘉峪關等6個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白銀、定西等5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這是2025年3月9日在甘肅省玉門市境內拍攝的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調峰蓄能長足發展 保障綠電穩定送出
新能源既要發得好,更要用得好、送得暢。受天氣變化影響,風、光發電呈現出間歇性、波動性的天然屬性,如何把捉摸不定的電能變成穩定持續的“可靠電”,是新能源健康發展的關鍵。
在我國首條大規模清潔能源外送通道±800千伏祁韶直流工程送端——±800千伏特高壓祁連換流站,一座座鐵塔高聳矗立,一條條“銀絲”錯落交織。
2025年3月8日,在酒泉市瓜州縣境內的±800千伏祁韶直流工程送端——±800千伏特高壓祁連換流站,巡檢無人機起飛準備巡檢。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祁連換流站副站長張蕙峰介紹,每個新能源場站發出的電以交流電的形式,通過一級一級升壓送到換流站,再通過換流器轉變為直流電,僅需0.0079秒,就能送到2300多公里外的湖南。自2017年投運以來,祁韶直流工程已累計向湖南輸送電量近2000億千瓦時,相當于為湖南減少使用標煤488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3億噸。
這得益于穩定輸出的調峰電源。距離祁連換流站不遠,祁韶直流工程的配套調峰電源甘肅電投常樂電廠4臺百萬千瓦火電機組正“火力全開”,它們發出的火電與新能源“打捆”外送。
這是2025年3月7日在甘肅省酒泉市境內拍攝的瓜州昊華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2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在調峰電源支撐下,祁連換流站輸電能力從建成初期的80萬千瓦提升到600萬千瓦,每天送電量約1億千瓦時,為電力保供和電網供需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撐。”張蕙峰說。
在甘肅,除常規的火電調峰電源外,各類新型調峰儲能電站正在加快建設。在酒泉玉門,300兆瓦人工硐室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全面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在張掖肅南,國家“十四五”重點建設項目——張掖盤道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加速;在定西通渭,100兆瓦/400兆瓦時獨立儲能電站示范項目全力推進,未來將大大提升新能源發電配置空間……
這是2025年3月11日在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境內拍攝的臨澤天海200MW/400MWh共享儲能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有了強有力的調峰電源做支撐,甘肅電力外送規模不斷攀升。2024年,甘肅外送電量超550億千瓦時,覆蓋26個省份,形成“大送端”綠色電網格局。
當前,甘肅正在加快特高壓工程建設,不斷為綠電外送“強筋健骨”。隴電入魯工程預計今年5月份正式投運;隴電入浙工程甘肅段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隴電入川工程加速推進。甘肅省能源局介紹,預計到“十五五”中期,甘肅將形成4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屆時每年外送電量將達到1600億千瓦時左右。
2025年3月11日,在位于張掖市高臺縣的甘肅創騰電力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在風機塔筒生產線上作業。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不僅如此,作為西北電網總樞紐,甘肅電網還承擔著西北區域功率交換、多種類電源互濟、電力外送等重要任務。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介紹,甘肅電網通過19回750千伏線路與寧夏、青海、新疆和陜西電網聯網運行,為保障西北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綠電賦能 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正在將甘肅的資源、區位優勢轉變為經濟和生態效益。
走進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甘肅明陽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總裝廠車間,自動化機械設備高速運轉,3條風機組裝生產線同時開工,經過輪轂裝配、主軸裝配、傳動鏈裝配等工序后,一臺風機的主體部分便組裝完成。
2025年3月10日,在位于酒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甘肅明陽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總裝廠,工人在車間作業。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我們到戈壁灘投資建廠,正是看中了西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機遇,今年企業訂單已排到了年尾。”總部位于廣東的這家公司總裝廠廠長郭文磊說。
靠近消費市場的同時,風機制造上下游配套緊密協同。目前,葉片、輪轂、發電機、齒輪箱、塔筒等風機關鍵部件均可在酒泉當地配齊,大大節省了物流成本,縮短了產品生產周期。
酒泉市能源局副局長孫云峰介紹,酒泉市近年來大力開展風電全產業鏈招商引資,吸引了金風科技、日月重工、中材葉片等行業領軍企業落地。目前,酒泉已具備年產主機2600臺、葉片2450套、塔筒2700套的生產能力。
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新能源的生態價值也日益凸顯。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武威市,一種新型治沙模式——光伏治沙由設想變為現實。從高處眺望,武威市涼州區20萬千瓦立體光伏治沙產業化示范項目的光伏面板,如同沙海中的碧波清水,光伏板下,沙生植物競相生長。
這是2024年7月9日拍攝的武威市涼州區20萬千瓦立體光伏治沙產業化示范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與傳統光伏板的建造形式不同,該項目光伏板架設高度達4米,配置雙面光伏板發電,發電效率提高了8%至15%。板上發電、板下種植,一地多用,立體發展。截至目前,武威已規劃建設占地50萬畝、總裝機容量達1500萬千瓦的光伏治沙產業園,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光伏治沙產業園區。
千百年來,西北地區風、日之暴烈是邊塞詩歌中的重要元素。如今,從河西走廊到隴東黃土高原,風電、光伏基地連點串線,一條跨度上千公里的綠色能源走廊橫貫隴原大地。風與光正成為重要資源,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能源轉型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文字記者:宋常青、范培珅、王銘禹
視頻記者:范培珅、張睿、王銘禹
海報設計:張楨
統籌:徐曼、郭昱、李逾男、肖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