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王民、田策
近日,河北省三河市商戶牌匾禁用紅藍黑底色,甚至醫院“紅十字”也被改成綠色,引發廣泛關注。目前廊坊市聯合調查組已對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免職處理,并責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訓,全面整改。
牌匾“禁色”風波折射出基層治理的簡單粗暴作風,暴露出官僚主義頑疾,值得深刻反思。
牌匾雖小,卻關乎民生。牌匾是商戶的“臉面”,紅藍黑底色被禁,商戶一頭霧水;整改口頭通知,執法隨意任性。如此“一刀切”,以個體自身感受打破常識瞎折騰,結果是既損害了商戶的利益,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基層治理,切忌拍腦袋決策。三河市出臺規劃導則,美化環境、提升品位初衷無可厚非,然而,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是必要之舉。本是指導性文件,又怎能機械強制執行?閉門決策,注定脫離實際;簡單粗暴,必然引發民怨。
城市與街巷之美,美在多元、美在活力。無視商戶意愿,“一刀切”式整治、拆除牌匾,只會搞得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群眾怨聲載道。
三河牌匾“禁色”風波本質上是不走群眾路線,搞“面子工程”,是政績觀錯位和權力的濫用。“坐而論道”“閉門決策”“強加意志”“整齊劃一”“馬上見效”……某些基層領導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不徹底整治,帶來的結果是此類瞎折騰就難以根除。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這一事件再次提醒:各級黨員干部必須力戒虛功、務求實效,堅持從實際出發,把作風建設做扎實、做到位。
好的營商環境不是靠在招牌上涂涂抹抹,在文件上勾勾畫畫,而是靠一點一滴扎扎實實干出來的,是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服務出來的。政府要善于傾聽市場聲音,把“商家的呼聲”轉化為改革的舉措,幫助企業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
各地各部門要以三河牌匾“禁色”一事為鑒。多要“里子”,少圖“面子”;多些“腳底泥”,少些“拍腦袋”;多些“深入基層”,少些“坐鎮機關”。做人民公仆,就是要聽民意、解民憂,匯民智、聚民心,踏踏實實走好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