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生產線一加速,電費就猛漲,設備還總出問題!”設備主管李德偉看著屏幕上“上躥下跳”的能耗曲線,眉頭緊鎖。一旁的工程師小丁舉著一條磨損嚴重的皮帶喊道:“這皮帶一個月換三次,噪音大得連說話都得靠吼!”兩人抬頭望向車間天花板的空調出風口——它正隨著設備震動“嗡嗡”作響,仿佛在發出求救信號。
一場“較真”的晨會
晨會上,李德偉用激光筆點著大屏幕:“大家看,咱們的空調就像個‘大力士’,不管需不需要,都鉚足勁全速運轉。結果電費超標,設備還累得‘發燒’!”數據顯示,車間實際只需“微風”就能保持潔凈,但空調卻一直“狂吹”,不僅多耗電,還讓皮帶、軸承磨損加快30%。會議室里一片沉默,有人嘀咕:“這‘大力士’能不能學會‘看情況出力’?”
靈光一現:給空調裝個“智能開關”
“如果安裝一個能夠自動調速的裝置呢?”李徳偉突然提議,“就像給空調裝個‘智能開關’,風力大了自動調小,小了再加大,始終保持剛剛好。” “這能行嗎?萬一調不準,車間潔凈度不達標怎么辦?”有人擔心。“不試試怎么知道!”李徳偉一拍桌子,“咱們先選一臺空調做實驗,裝傳感器監測風力,再用變頻器自動調節轉速。成功了再推廣!”
攻堅48小時:從“過山車”到“穩穩的幸福”
團隊連夜安裝設備,第一次測試卻讓人捏了把汗——風力忽大忽小,電機“喘著粗氣”頻繁變速,反而更耗能。工程師丁仕啟靈機一動:“咱們設個‘安全區’!比如風力在14到16之間就不調,超出范圍再動,這樣電機不用總折騰。”改進后,風力平穩多了,但新問題又來了:生產線突然加速時,傳感器“反應慢半拍”,導致風力短暫超標。“再加個‘預測功能’!”李徳偉帶著黑眼圈說,“讓系統提前‘預判’生產線速度,主動調整風力。”
勝利的春風:能耗省20萬,噪音少一半
三天后,系統終于“聽話”了!空調像被注入了“智慧”,風力穩穩維持在15帕,設備不再“發燒”,皮帶壽命得以延長,能耗上整體節約了30%左右。更驚喜的是,電機壽命保持五年不在話下,按照每度電0.42元計算,預計能省20萬元。同時,電機噪音也從“搖滾現場”般的89分貝降到了“圖書館級別”的55分貝。巡檢員馬龍龍打趣道:“現在這空調,像放風箏一樣,該松時松,該緊時緊,真是省錢又省心!”
這次改進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讓所有人看到:一顆螺絲釘、一條皮帶、一度電的優化,都能為工廠創造巨大價值。李徳偉和團隊用“較真”的態度證明,創新不是專家的專利,而是每個伊利人敢于追問“為什么不能更好”的日常。當車間的空調學會“智慧呼吸”,精益生產的理念早已融入每道工序,成為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伊利集團 楊镕蔚 作品說明:2025“AI共創,AI創新”創意傳播大賽作品,使用AI協助)